网上有关“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性格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性格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留学日本仙台时,与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来往过程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用心治学,关心学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精神,表达了对他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文章有两条线索:以作者与藤野的往来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情感为暗线。本文章被中国大陆的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收录。
藤野先生关心鲁迅的学业,亲自给鲁迅修改讲义的笔记,有其他的日本学生们认为藤野先生曾经泄漏考题给鲁迅,但是根据当时实在的纪录:藤野与鲁迅之来往,并不是建筑于利益之上,因为藤野教导的解剖学,鲁迅只得了59.3分,未曾及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品评价
工人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牛志强:作品按时空顺序写出了“我”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我”的本质特征——爱国主义与革命民主主义。正是这个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特征,使“我”和藤野先生的心紧紧相连,使这两个形象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共同体现一个深刻的主题。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
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参考资料:
急急急!关于日本文学家竹内好
1、钱钟书
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2、李敖
“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纪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册,凡3000万字。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了名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
《北京法源寺》是2004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敖。该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3、鲁迅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坟》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包括《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娜拉走后怎样》《论“他妈的!”》《文化偏至论》《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等二十四篇。
这些杂文写于1907年到1925年间,在这些杂文中,鲁迅突出地运用史笔,生动形象地引据事实,表达自己的是非爱憎,指陈时弊,论证古今,显现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形象。
4、康有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撰写了两部有关明治维新史的专著。一部是《日本书目志》,同年冬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
另一部是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日本变政考》。据日本学者研究,“在大量收集和阅读日本书籍的过程中,他对明治维新的史实进行不少改动和捏造,借以适合中国当时变法改制的需要。这些改动大都和作者所建议的具体变法措施有着密切关系。”
次年一月,光绪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四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
《日本变政考》是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康有为。本书记日本明治元年(1868)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间维新改革过程,于日本议会、宪法、官制、选举等叙述尤详。
5、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合集》是在198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梁启超。本书主要内容是分《文集》、《专集》两部分,其中《文集》包括文700余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等104种。
竹内好:借他人酒杯 浇自己块垒
■采写/陈洁 发布时间: 2006-06-07 06: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竹内好
生于1910年,193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支那文学科,卢沟桥事变后曾留学北京两年,1943年底应征入伍,作为侵华日军的文化兵到湖南。战后执教于东京多所大学,其中在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任教授8年(1
953-1960),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著述和翻译。1977年去世。
主要著述:
1934-1943年,与武田泰淳等发起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并出版《中国文学月报》。翻译《鲁迅文集》全6卷和《中国现代文学选集》,在日本出版《鲁迅》、《中国的近代与日本的近代》(后改名为《何谓近代》)、《作为方法的亚洲——我的战前·战中·战后1935—1976》、《日本意识形态》、《国民文学论》、《不服从的遗产》等,中国译有其论文集《近代的超克》。
采访手记: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和逝世70周年,而作为日本现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竹内好奠定了战后日本鲁迅研究的基础,并在将鲁迅作为思想资源引入日本的历史语境方面形成了传统。竹内好在国内渐热,早在2005年9月25日,《读书》杂志曾举办关于竹内好的座谈会,2005年12月,在上海大学召开了鲁迅与竹内好学术研讨会,会上,对竹内好的理解引起了争论。竹内好是何许人也?
缘起:中国现代文学的爱好者
1910年,竹内好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时,并不知道自己的一生会跟中国结缘,更不知道日本和中国的战争会把他的人生划成两截。
本着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爱好,他于1931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的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前后,他与武田泰淳、冈崎俊夫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文学研究组(后更名为中国文学研究会),并于1935年3月创办《中国文学研究月报》杂志(后更名为《中国文学》)并任主编。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会作了很多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工作,他们举办的第一次活动是欢迎周作人、徐祖正访日聚会。因此,周作人自称是该研究会成立的历史见证人。其后,研究会还曾邀请很多留日学者,如钟敬文等作演讲。
在竹内好进入学界的时候,日本汉学已经在很大意义上被日本的支那学取代,但竹内好之所以对中国文学感兴趣,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他试图通过中国找到属于亚洲国家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明治维新后,日本知识界有严重的西化倾向,似乎全盘西化才是发展的唯一途径,片面强调西方价值体系的普适性,毫无批判的接受之,渴望脱亚入欧或脱亚入美,而普遍不关心亚洲问题。
但日本在亚洲,日本思想界也一直有亚洲主义和寻求民族主义的传统,竹内好秉承了这一思想传统。他理想中的中国是亚洲国家“现代化”同时不西方化、不丢失民族特性的典范,他想探求这一点何以可能。为了强调这一立场,他在研究中坚持使用“中国”,而不称“支那”,甚至拒绝参加1942年在东京举办的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都是为了在形式上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官方的汉学或支那学划清界限。他还曾在《中国文学研究月报》上发表《汉学的反省》等文章,批评汉学“在现实中的堕落”,称之为“不死之身”。
然而,思想是一把双刃剑,历史上日本的亚洲主义思想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强化了日本对亚洲的认同和归宿感,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日本亚洲主义者都认同“大东亚共荣”,坚定的支持侵略。竹内好以亚洲主义抵制西方中心主义,同时又不排斥以亚洲的名义侵略别的亚洲国家。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切还只是思想的萌芽。截止战争结束前,竹内好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中国文学的青年学者,要成为战后日本思想界领袖和中国研究专家,还有待时日。
孽缘:侵华老兵对战争的理解
1937年,竹内好获得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的奖学金,前往北平做为期两年的学术访问和文化交流,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
他此行的主要工作是在近代图书馆和(伪)北大理学院教日语,同时研究语言教学,他还曾准备编撰中日双语的语言学工具书。但他渴望能趁机与北平的知识界进行思想交流。可惜当时的北平已经沦陷,知识分子纷纷南下,中国的核心文化圈几乎整个儿经由长沙搬到了昆明。所以,1937-1939年在华期间,竹内好只与少数滞留北平的知识分子,如周作人等,有过几次会面。其中一次是1938年5月15日,他与中国方面的知识分子(周作人、徐祖正、钱稻孙等)进行了亲善交流。他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席间的气氛始终轻松友好,大家基本上只围绕着料理、鬼神等无聊的话题闲扯,几乎没有涉及到文学和政治。
回国后,他在“回教圈考究所”(后更名为“回教圈研究所”)工作,并为其刊物《回教圈》撰稿,这期间,他解散了自己一手创办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中国文学》亦停刊。
1942至1943年间,竹内好再次来到中国,逗留了数月,前往西部和内蒙等地出差考察,并撰写了《中国北部、蒙疆的回教》。他还去往中国部分沦陷区,考察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也就在那段时间后,他开始着手撰写《东洋思想丛书》第四十四种的《鲁迅》。
1944年,竹内好被征入伍,编在预备队内,派驻往湖南,后来又到大队本部当翻译和教中文。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中国。一年后,战争结束了。再一年后,36岁的竹内好退役回国,从此再没有来过中国。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爱好者和中国问题专家,竹内一生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论著,唯独绝少谈论他在中国从军的经历。他对1945年得知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时的情形有过零星的记忆:“这是一个小分队的事情。当战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队员们全体嚎啕大哭。他们整整哭了一天,然后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他们开始着手进行归国的准备工作。”那一天的竹内好,哭了吗?
为此,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韩毓海对竹内好持比较尖锐的批评态度,认为他之于今天的中国读者有特殊而敏感的意义,就是如何理解和处理战争,乃至如何处理中日关系。竹内好战后的思考总体上是对于昭和思想史的狡辩或诡辩,无形中代表了一种对昭和精神史合法性不加检讨的维护态度。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薛毅引用竹内好的名言“帝国主义不能审判帝国主义”说明他对战争和东京审判复杂的理解。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董炳月则认为准确表达应当是“帝国主义不能彻底审判帝国主义”,而竹内为“近代的超克”所作的辩护与“大东亚战争观”、战时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有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善缘:竹内鲁迅和中国问题专家
竹内好成为战后日本(1945-1975)重要的思想家,首先是因为他的鲁迅研究,几十年后,他为中国学者所熟知,首先也是因为他的鲁迅研究。他不仅奠定了日本的鲁迅研究基础,而且在日本思想界形成了以鲁迅为思想资源的传统。
战乱纷纷的1943年底,竹内好接到了征兵通知,要求随时待命,准备开拔,他开始拼命写作《鲁迅》。他在后来的《鲁迅·后记》中说当时“连明天的生命都难以保证”,“虽然不能夸张地称为遗书,但已接近这种心情了。”匆匆脱稿的第二个月,他就接到了正式命令,带着赴死的心,开赴中国战场前线。当时他还庆幸,“觉得好像有老天保佑似的”。
“遗稿”于1944年底出版,被鲁迅研究专家太宰治称为“像秋霜一样冷峻的名著《鲁迅》”是公认的最好的鲁迅研究成果之一,据说仅仅在1961至1980年间就重印了17次,给日本的中国研究领域和思想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竹内好从此享有“竹内鲁迅”的美誉。
战后归国的竹内好于1949年任庆应大学副教授,致力于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很快成为首屈一指的中国问题专家。1960年,日本政府通过辱国的新安保条约,竹内好愤而辞职,组织思想科学研究会、鲁迅之友会、中国之友会等。在这前后,竹内好成为日本知识界的精神领袖。他提出的“国民文学论”、“近代的超克”、“亚洲主义”等命题成为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话题。对辞职事件,孙歌认为,安保运动是多重复合体,竹内好试图将安保运动转化为民主启蒙的运动,触及到了民主的“日本化”问题。
战后竹内相继创作、翻译和编辑出版了《现代中国论》、《国民文学论》、《鲁迅入门》、《毛泽东原著》、《鲁迅评论集》、《无产阶级文学》、《从日中出发点开始》、《日本与中国之间》、《近代日本与中国》、《中国现代文学选集》、《为了亚洲研究工作的开展》、《鲁迅杂记》、《鲁迅著作集》、《竹内好集》、《竹内好评论集》等。
1963年,他创办《中国》杂志。并编写了《中国的思想》(13卷)、《为了理解中国》(3卷)、《世界文学全集》第三十五卷“中国·鲁迅、老舍”部分、《现代中国文学》第一卷鲁迅和第二卷茅盾。著述之余,他还积极参与现实生活,池田大作曾回忆说,当年他提倡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竹内好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
正是在竹内好的研究中,鲁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外国文学”研究对象,而且成了批判近代日本的一个精神参照。竹内好强调“我的目标不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就在于文学鲁迅的启蒙色彩,恰恰是东方国家保留民族特性,同时实行现代化的必要过程。中国社科院的孙歌却认为,竹内好表面上是一个反近代主义者,其实不然。他在《何谓近代》一文中将“内在否定”的方法论应用于世界史解释,对抗西方并不是他真正的主题,主题是东方如何在克服奴隶性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主体性,从而进入世界史。
中国还有学者认为,竹内好其实是通过鲁迅研究在“向中国租借精神父亲”。因为大和民族自来缺乏原创性的文化,西风东渐后,知识分子群体学西方学得很好,却更加迷失,更加缺乏精神的原创。竹内好试图在鲁迅身上找到东亚民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形象和“东亚共荣”在文化上的典范。而有的日本学者则认为,竹内好战后的中国研究虽然在日本影响很大,但他为了批判日本的思想状况,把中国写得太过理想化了,有时甚至让人不能理解和接受。
1977年,竹内好在病床上校订《鲁迅全集》,并整理《转变时期——战后日记抄》,坚持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缘不灭:国内的竹内好研究现状
有日本学者认为,竹内好时代的问题,现在还是日本的问题,而且更严重了。日本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向往和追随没有因为战争而止步,而先前对于亚洲本来就不多的认同感,反而消失殆尽。高级知识分子从竹内好的时代至今,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几乎对中国、对亚洲没有一点支持和关心,他们面对的仍然是竹内好时代的问题。
竹内好从事思想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期,也是他创造力的高峰期。如今竹内好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话题。薛毅认为关注竹内好对中国的思想建设会有好处,目前国内阅读竹内好并有想法的人不少。大致来说,认同全盘西化的大概不屑于阅读竹内好,关注鲁迅的人会读他的《鲁迅》,思想比较左翼的容易关注竹内好。目前国内比较系统阐释竹内好思想的,只有孙歌一人,她于2004年出版了《竹内好的悖论》。孙歌则认为目前国内关注竹内,但还谈不上研究,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进一步的讨论,她希望严肃的学者能进一步推出有生产性的问题。当然,问题仍然很多。
北京大学的吴晓东坦言自己今后研究竹内好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文本依据不够。目前主要的研究参考是孙歌编译的竹内好文集《近代的超克》。孙歌也认为,翻译一个复杂的外国思想家,不是一两本书可以完成的,她只是开了个头。国内懂日语的人很多,希望大家都来努力。另外,有学者认为孙歌有“神化竹内好”的倾向,对其不利的文章就不翻译进来,并提出日本学界有“竹内恐惧症”之说,意思是在竹内面前失去自主性。中国研究者应该对“竹内恐惧症”保持免疫力。对这个指责孙歌不能接受。因为《近代的超克》收录了竹内好政治最不正确的两篇谈大东亚战争的文章,这在全世界四个语种的译本中是唯一的。相反,竹内好赞美中国的文字基本上都没有收。孙歌认为,目前影响我们研究竹内好的是浮躁学风和情绪化。她并不在意学人们的理论分歧,她关心的是,对竹内好的贬誉能不能推进一些学术问题。说到底,竹内好应该是我们进行自身思想建设的媒介,特别是建设历史分析传统的媒介。
关于“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性格特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琳晨姑娘]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njsjm.com/hainin/293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琳晨姑娘”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性格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性格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藤...
文章不错《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性格特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