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小菜蛾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小菜蛾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鳞翅目菜蛾科,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别名:小青虫、两头尖。世界性迁飞害虫,主要为害甘蓝、紫甘蓝、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为害特点: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在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在留种株上,危害嫩茎、幼荚和籽粒。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小菜蛾 拉丁学名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别称 :小青虫、两头尖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鳞翅目 科 :菜蛾科 属 :菜蛾属 种 :小菜蛾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英文名 :Diamondback moth 形态特征,种群分布,生活习性,预防介绍,科研介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卵 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淡**,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 幼虫 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节明显,腹部第4-5节膨大,雄虫可见一对睾丸。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幼虫较活泼,触之,则激烈扭动并后退。 蛹 长5-8mm,黄绿至灰褐色,外被丝茧极薄如网,两端通透。 种群分布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1年生4~19代不等。在北方发生4~5代,长江流域9~14代,华南17代,台湾18~19代。在北方以蛹在残株落叶、杂草丛中越冬;在南方终年可见各虫态,无越冬现象。全年内为害盛期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东北、华北地区以5~6月和8~9月为害严重,且春季重于秋季。在新疆则7~8月为害最重。在南方以3~6月和8~11月是发生盛期,而且秋季重于春季。 成虫昼伏夜出,白昼多隐藏在植株丛内,日落后开始活动。有趋光性,以19~23时是扑灯的高峰期。成虫羽化后很快即能交配,交配的雌蛾当晚即产卵。雌虫寿命较长,产卵历期也长,尤其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可长于下一代幼虫期。因此,世代重叠严重。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00余粒,多的可达约600粒。卵散产,偶尔3~5粒在一起。幼虫性活泼,受惊扰时可扭曲身体后退;或吐丝下垂,待惊动后再爬至叶上。小菜蛾发育最适温度为20~30℃。此虫喜干旱条件,潮湿多雨对其发育不利。此外若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积大、连续种植,或管理粗放都有利于此虫发生。在适宜条件下,卵期3~11天,幼虫期12~27天,蛹期8~14天。 生活习性 幼虫、蛹、成虫各种虫态均可越冬、越夏、无滞育现象。全年发生为害明确呈两次高峰,第一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正值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积栽培季节)。一般年份秋害重于春害。小菜蛾的发育适温为20-30摄氏度,在两个盛发期内完成1代约20d。 动态点评:小菜蛾具备典型的昆虫进化优势:1 体小,只要有少量食物就能存活,易于躲避敌害。2生活周期短,取食甘蓝的,气温28-30度时,完成一代最快只要10天。3 繁殖能力强,每雌产卵量平均220,卵散产。4 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可达90天,这样就造成严重的世代重叠,防治困难。5 生态适应性强,冬天能挺过短期零下15度的严寒,在-1.4度的环境中还能取食活动。夏天能熬过35度以上酷暑,只有夏天的暴雨能大量地杀死它们。6 抗药性强,由于长年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量杀伤天敌,小菜蛾为害日甚一日,并且很快对各类化学农药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上世纪90年代年许多地方面对小菜蛾猖獗,无药可治。由于发生面积大,为害时间长,防治困难,小菜蛾逐渐取代菜青虫而成为蔬菜第1号害虫。 预防介绍 1、农业防治 合理布局,尽量避免大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以免虫源周 而复始,对苗田加强管理,及时防治。收获后,要及时处理残株败叶可消灭大量虫源。 2、物理防治小菜蛾有趋光性,在虫发生期,可放置黑光灯诱杀小菜蛾,以 减少虫源。 3、生物防治采用生物杀虫剂,如BT乳剂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600倍液可以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 4、药剂防治灭幼脲700倍液、25%快杀灵2000倍液,24%万灵1000倍液(该药注意不要过量,以免产生药害,同时不要使用含有辛硫磷、敌敌畏成分的农药,以免“烧叶”)、5%卡死克2000倍液进行防治,或用福将(10.5%的甲维氟铃脲)1000—1500倍液喷雾。注意交替使用或混合配用,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5、用“邯科140”10~15毫升喷雾“小菜蛾”有特效,可1~3小时见效,15天的防效仍可达90%以上;一般喷施1~2次即可实现菜田无虫害。 科研介绍 我国科学家已经成功破译害虫小菜蛾基因组,研究成果“小菜蛾杂合基因组揭示昆虫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将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上线上发表。“该论文在全世界首次公布了鳞翅目昆虫原始类型基因组,也是在全世界第一次公布世界性鳞翅目害虫的基因组。”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叶辉玲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小菜蛾又名小青虫,是白菜、油菜、花椰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也是一种在世界上分布广泛的害虫。由于其发生世代多,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抗药性水平高,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小菜蛾基因组研究项目主持人、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尤民生说:“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小菜蛾与十字花科植物协同进化及其抗药性的适应进化与治理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为鳞翅目昆虫的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并将为农业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尤民生主持的小菜蛾基因组研究项目于2009年12月启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等多家单位也参与了研究工作。紫甘蓝小菜蛾为害症状有哪些?农户们该如何防治紫甘蓝小菜蛾?在种植紫甘蓝时,搞懂这些问题对农户们来说至关重要。以下内容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农户们有所帮助。
为害症状:
初龄幼虫仅能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叶片上形成透明的斑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幼虫常集中为害心叶,影响包心。在留种菜上,为害嫩茎、幼种荚和籽粒,影响结实。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6代,合肥每年发生10~11代,广东20代。(2)越冬。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无越冬、越夏现象。长江以北地区,成虫在十字花科蔬菜、留种蔬菜及田边杂草中越冬,幼虫多数在菜心里越冬,蛹多数在菜株中部或叶片背面越冬。(3)发生时期。在北方于5~6月份及8月份呈2个发生高峰,以春季为害重,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以3~6月份和8~11月份为2次高峰期。秋季重于春季。(4)环境因素。菜蛾的发育适宜温度为20~30℃。高温干燥的条件有利于小菜蛾发生。十字花科蔬菜种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的地区小菜蛾发生严重。(5)天敌。菜蛾绒茧蜂,姬蜂。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避免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以免虫源周而复始发生。对苗田加强管理,及时防治,避免将虫源带入本田。蔬菜收获后,要及时处理残株落叶,及时翻耕土地,可消灭大量虫源。(2)生物防治。释放菜蛾绒茧蜂,姬蜂。每亩放性引诱剂诱芯7个,把塑料膜4个角绑在支架上盛水,诱芯用铁丝固定在支架上弯向水面,距水面1~2cm,塑料膜距蔬菜10~20cm,诱芯每30天换1个。(3)物理防治。利用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采用多佳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可诱杀大量小菜蛾,减少虫源。(4)化学防治。卵孵化盛期至2龄前喷药,每亩用2.4%阿维?高氯微乳剂防治小菜蛾30ml,或5%丁烯氟虫腈乳油40ml2.5%多杀霉素乳油60~80ml,或5%氟啶脲乳油为60ml,或5%印楝素乳油为100ml,或10%虫螨腈悬浮剂15~30ml,1.8%阿维菌素乳油30~50ml加水20~50升,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30ml,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ml加水40~50升,2.5%联苯菊酯乳油50~60ml加水20~50升,48%毒死蜱乳油100~150ml加水20~50升喷雾,或80%易福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3龄后用80%易福乳油1000倍液。
关于“小菜蛾详细资料大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笑翠]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njsjm.com/hainin/785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笑翠”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小菜蛾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小菜蛾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鳞翅目菜蛾科...
文章不错《小菜蛾详细资料大全》内容很有帮助